文苑擷英
卜欣 散文——《幸福在細碎中發光》
幸福在細碎中發光
在我很小的時候,記得家里的碗櫥里有一對粉色玻璃雕花的糖罐,那里裝滿了我童年甜蜜的記憶。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,白砂糖就是我兒時最愛的零嘴兒。愛屋及烏地喜歡上了那對糖罐,問母親它們的來歷,母親說,那是他們當年結婚時唯一置辦的結婚紀念物。
父母都不是本地人,母親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廠里,一個人住在單身宿舍,后來經人介紹結識了遠在江西空軍的父親,他們的結合注定了一切都只能靠自己,遠方的家人無法幫忙。據說直到我快出生,父親請假送母親回娘家待產,才第一次見到了岳父岳母,小舅子在車站接姐夫,完全是憑借父親那身筆挺的軍裝才敢上前搭話第一次見面的姐夫。
我出生后不足百天,隨母親回到廠里,父親已然歸隊,母親開始了為期五年的獨自撫養我的生活。在那時候的記憶里,母親是勤勞的,買米買面換煤氣罐,都是母親一人將其搬到沒有電梯的五樓,這也造成了她如今腰椎間盤突出的痛苦。而上幼兒園的我,每天放學永遠是最后一個被母親接走,因為母親經常加班加點,于是老師的家也成了我放學后的中轉站,等待母親加班后再來接我回家。就在這樣的情況下,母親依然督促我學習,為我報了我想學的興趣班,游泳、滑旱冰、畫畫、電子琴、乒乓球,她總和我像朋友一樣相處,每次學完征求我的意見,如果我不想去學,就去找老師退了興趣班。最終,我將繪畫堅持了下來,并成為專業。直到今天我都能和母親像閨蜜一樣無話不談,這種幸福,歸結于母親的教育和影響。
記得父親轉業后,我家的小客廳里就掛上了一幅書法:滴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飯,自己的事情自己干,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。這是我每天回家一進家門就能看到的,潛移默化地記到了腦子里。那時候并不理解,只覺得自食其力是一件很牛的事情,而父親,也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。父親因母親轉業到同一個單位,我們家成為了廠里眾多雙職工家庭的一員。父親16歲當兵,在部隊就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營級指導員,如果不是為了就近照顧爺爺和我們娘倆,父親大可以在部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,據說他當年的轉業報告給上級領導打了五次才最終獲批。而父親轉業后,從小小的庫房保管員干起,在人生地不熟的新單位,父親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辦公室主任、分廠廠長,這一切,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換來的?;蛟S對別人來說這些成績不算什么,但對于一個農村孩子,沒有任何人脈背景,工作后通過自學取得大專學歷,年年獲得先進工作者,這真的是靠一種自食其力的精神。
而母親在工作中也和父親比拼較勁兒,因為我們廠是日本援建,有很多日本專家,為了工作交流,母親下班后自學日語,最終還獲得了高級工程師的職稱,成為了他們辦公室唯一的女高工。
因為這樣的父母,我作為獨生子女卻從小就養成了自食其力的習慣。小學三年級后,每天脖子上掛著家里大門的鑰匙,中午放學回家后就淘米蒸米飯,等待母親下班回來炒菜,完成每日的午餐。記得上大學第一天,父母送我到宿舍,站在門口看著我整理床鋪,一切就緒后他們就走了。而我舍友還是父母給鋪的床,她震驚地問我這是你親爹親媽么?我說這不就是應該自己干么。直到現在同學聚會,還有舍友拿此事打趣我。而且很早的時候,母親就在銀行幫我開立了儲蓄賬戶,我每年的獨生子女費和壓歲錢都幫我存起來,等我高中后自行支配,于是我驕傲地繳納了大學第一年的學費。因為我的獨立性格,很多同學、同事都不能理解我是獨生子女,其實,自強自立才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幸福。
記得那年春節前,央視記者在街頭采訪家風,邊看電視父親邊問我,你覺得咱們家有家風么?我說有,就是那幅已經刻在我腦海深處的書法:滴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飯,自己的事情自己干,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。父親笑了,說:“我和你媽一輩子都是靠自己走過來的,努力生活,自食其力,未來你的日子還很長,也愿你能把這家風傳承下去?!?span>
如今,我也結婚生女,按照父親的教誨,對女兒嚴格要求。我始終認為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每個孩子來到人世間,都是一張白紙,要繪成什么樣的畫面,就要看父母是否能把延傳下來的良好家風傳遞給孩子。所以我也時常告誡女兒,讓她從小養成了自食其力的良好習慣。雖然現在她還小,但正是這道德力量的代代傳承,才能讓我們每一個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風,讓我們的社會形成良好的民風,最終就會合力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。
看到小區物業微信公號里征集“幸福之家”,我覺得我們家就很幸福,這幸福源于生活中細碎的片段、源于父母傳承下來的良好家風。這些閃閃發光的幸福,在不經意間讓我成長,未來,愿幸福永駐,愿家風傳承……
(物資集團 卜欣)